假如我“碌碌有为”不自卑......
记录普通人的人生经历
重要吗?
在史书中,这是一个拿着“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世界,芸芸众生成为了大“他者”,舞台中心往往集聚的都是金字塔顶尖上的人物。我们总是把历史等同于“王侯将相”,却忽略了构成世界的绝大多数主体——我们这些普通人自身。
只注重宏观史而轻视微观史,注定是要撕裂的。从认识历史的层面,历史失去土壤和基础而被架空,成为“死亡的历史”,无法与活生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认识自身的层面,仅仅认可精英的意义则将忽略普通人,或是掉入精英主义的陷阱,或是落到巨大的“意义危机”中苦苦挣扎。历史的驱动力可能就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也最应当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徐徐展开。
本次主题书展将带领大家走近微观史学,看晚清兵役小卒对封建官僚制的日常反抗,百年前的女性如何在城市夹缝中争取一席之地,改革开放洪流下的“浙江村人”如何缔造经济奇迹,成都茶馆文化何以透析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丢弃精英主义的视角,将自己视为一颗粒子,看粒子之间如何冲撞、集聚,如何缔造一座山、一条河,一个伟大的世界。
01
《日常生活批判》
[法] 亨利·列斐伏尔
索书号:B565.59/254/2
“日常生活作为抵抗资本主义异化的关键场所”
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
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茶馆 : 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王笛
索书号:K297.11/3/.2
“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02
本书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使读者得以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全书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极佳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03
《劳作的女人: 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
[美]程为坤
“摩登时代给女性呈上的,不只是挑战、悲惨和牺牲,还有机会。”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女手艺人、女佣、女乞丐、女演员,还有其他一些我们可能比较缺乏了解的女性劳动者,并指出,城市女性成功地占领了公共空间,将公共空间变成了她们的日常空间,并运用公共空间来增加自己的机会和影响。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女性的各种潜力与可能、她们的危险与焦虑,捕捉到了她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有效而又引人争议的各种利用途径。
通过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透镜,本书把北京描写成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城市。劳动阶级的女性经验特别突出了20世纪初北京城那些未完成的改变、不充分的发展、前后矛盾的改革,以及没有结果的各种论辩,促使我们竭力去探索这些东西对她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学做工》
[英]保罗·威利斯
索书号:D756.161/9
“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04
为什么工人的孩子长大了还是当工人?为什么福利制度和教育普及没有改变社会的阶级结构?保罗·威利斯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性的文化生产过程的结果。研究指出了社会不平等持续的微观机制,也指出了劳工阶层树立自己的尊严和文化认同的方式。
05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项飙
索书号:D671/9/-2
“一部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记录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南苑地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的六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更多书籍
等你来!
SEU
碌碌有为——日常生活的意义追寻
书展时间: 2023.10.16-11.20
书展地点: 四牌楼校区图书馆一楼大厅
来源 | 四牌楼与丁家桥校区图书馆工作部 兰子千 许利杰
海报图片 | 兰子千
排版 | 刘子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